人臉識別領域亟需建立相應監管機制 個人信息專項整治行動取得初步成效
無論是在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衛浴銷售、汽車銷售、餐飲等場景,還是買樓看盤戴頭盔的趣聞,如今,人臉識別應用已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進入我們的生活。
2021年是我國大力推進科技強國戰略之年,近兩年,在各色各樣的智能應用上,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然而在識別技術興起的背景下,“個人信息保護”的陰影面積也正在變大,監管變得越來越困難,筆者認為,人臉識別這樣的前沿科技和應用給監管帶來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在隨著“黑科技”不斷進入我們的生活,大家所關注的個人信息資產,其邊界在不斷擴大。在十多年前,個人信息資產重點包括的可能是大家說熟悉的私密信件、照片等;而前幾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上身份登記、交易數據等,成為新的個人信息資產;這兩年隨著識別應用的出現,語音、臉部特征,也開始成為受關注的個人信息資產。與人臉識別的發展相適應,如今,哪怕是微笑的一個嘴型,或者哭泣時一種習慣,由于數據標注應用的出現,它們都應該成為一種受保護的個人信息。
二是自識別等科技出現后,整個侵權過程變得更為隱匿。央視“3·15”晚會曝光的衛浴、汽車等門店,對顧客臉部進行捕捉,并悄悄記錄、識別用戶的過程,與以往的登記個人信息不同,是一種在用戶參與卻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搜集個人信息的行為。不僅是收集過程無感,而且,在信息的二次利用上,用戶也渾然不覺,著了商家的道。這種侵權行為的隱匿性,明顯高于App上手動填入個人信息而導致個人信息被販賣至房產中介等機構這樣大家已經較為熟悉的場景。這種情況下,監管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
三是準用門檻較低。目前,識別技術朝前發展,應用場景數量在一兩年內暴增,幾乎在各種場合下都出現了人臉識別場景,刷臉入小區、刷臉開機、刷臉考勤、刷臉取款、刷臉購物,甚至刷臉倒垃圾等,這讓人臉識別技術應用頻頻“越界”,人臉識別的應用準入許可機制目前幾乎是空白,這導致了監管執法無據可憑。
去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開展的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專項整治行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臉識別領域,專項的整治和法律法規監管機制的建立,也已經迫在眉睫。記者 姚翀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精彩推薦
- 中國飛鶴發布2020年業績:營收185.92億...
-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我國電力系統具...
- 國建集團債股投資齊發力 持續為企業減壓力
- 網約貨運經歷多輪洗牌 熱門賽道“易攻...
- 萬達放棄AMC控制權 票房破百億企業仍艱難
- “延期募集”重現 “基金熱”降溫
- 2021年03月11日焦炭期貨價格行情 價格僅供參考
- 3月15日山東棗莊華潤紙業廢紙收購價格調...
- 17日24時油價調整 92號汽油調至6.74元/...
- 油價調整消息:全國加油站92、95號汽油...
- 原油今日行情分析 原油昨日繼續承壓回落
- 紙白銀黃金價格走勢預測 整體走出先漲后跌
- 3月18日黃金T+D、白銀T+D、價格僅供參考
- 美元指數和美債收益率走高 黃金價格開...
- 品茗股份今日開啟申購 抓住“數字建造...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